禾思洞察 |女性为什么在职场中“举步维艰”?

在禾思咨询女性领导力系列文章中,我们已经通过3篇,依次向各位说明了男女之间的细微区别,解释了某些大众“认知”的原因。


但通过调研访谈,我们还是发现女性在职场中“举步维艰”。主要表现在大家总是觉得女性的事业心没有男性高,相对而言,女性选择教师、公务员、HR这类工作仿佛才是“最好”的。同时,当女性想要拓展职场社交圈的时候,也不像男性一样方便,有时还会因外貌遭遇一些“风言风语”。


针对以上种种“艰难”,本文将从底层个性的角度出发,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,难道女性真的“不如”男性吗?


注:本文测评数据来源于1969名职场人士的CPI全面个性测评数据,其中男性1128名,女性841名。

1.女性更不追求事业成功?

女性真的“错过”工作机会了吗?

谈到放弃,它的对立面就是选择。人们大多数的纠结与苦恼来源于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,也许就会全都想要,以至于难以放弃其中一项。既然如此难以放弃,为何大家还会觉得女性经常放弃一些很好的工作机会呢?


我们反过来想,选择和放弃的前提都是“想要”,是我觉得我想要、我需要,我觉得它很重要,而女性相较男性,不喜欢完全以事业成功衡量自己(低抱负),不在乎别人做的比自己好,不喜欢争(低好胜),对自己熟悉的领域有信心,一旦没有做过的事情,通常会保守看待自己的能力(低效能),对主导团队没有强烈需求,也不追求别人一定要听自己的(低支配)。


在以上这种个性需求里,我们可以看到,有些“世俗”里的好工作,也许很大程度上就不是女性的追求。刚开始,每一位姑娘也许只是想要一方乐土,并不想去披荆斩棘。

女性考虑工作机会时会被家庭角色所限制


 同时考虑角色和环境,人类的繁衍只能由女性担任主要角色,这使得大多数女性在人生规划中要“无可奈何”的留出时间和精力完成这一“任务”,而社会环境也对女性扮演好家庭中的角色有更高的要求,但对男性的这一要求却会略显降低。


比如同样是因工作对家庭疏于照顾,就会有“看爸爸多辛苦,每天奔波在外就为了这个家”和“你看妈妈都不怎么管你,每天就知道工作” 的两种声音。
所以这也会导致女性有时放弃一些工作机会,比如外派、晋升、转行等。

2.女性最好从事教师/公务员/HR类工作?

人岗匹配看的是匹配度而非性别


在女性领导力系列文章的前3篇中,我们就明确了“理论上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做大多数岗位工作”的结论,那为什么还会有女性最好从事教师、公务员、HR等工作的认知呢?


这是因为女性CPI个性中,有益于“和人打交道”的部分被社会放大了,但实际工作中,我们探讨什么人适合什么岗,更多应该看匹配度,而非性别。
人岗匹配看的是个体而非群体

 360行,行行不一样。世界上的岗位千差万别,即使相同的岗位,比如同样做销售,卖软件和卖房子所需要的人才也不一样。如果还说某类人就一定适合某个岗,往往匹配性并不高。


随着企业发展,对“人”和“岗”的研究越来越讲究精细化,对人的评价也更全面、精细。所以需要从个体上看每个人的能力水平,这包括知识、技能、经验、动机、价值观、个性等等。


举例:产品经理,公司中针对某一项或是某一类的产品进行规划和管理的人员,主要负责产品的研发、制造、营销、渠道等工作。做好这个岗的工作,个性中就需要理论性(思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),好奇心(追求新奇和多样化的体验),敏感性(喜欢分析他人的想法或意图),主动性(主动采取行动自己找事做),乐观性(乐观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),抱负性(对自己的事业有高的期望)等。


注:以上仅对通用产品经理有指导意义,由于产品经理的关键工作还因行业或公司的不同而有差别,因此还需结合具体公司绘制更详细的画像。
社会需要给女性一些包容

组织在选择岗位和人员匹配时,之所以考虑性别,很大一个现实问题也许是考虑女性的生育和家庭情况。这个确实无法避免又可以理解,所以国家会对此推出法律保护女性。


但很多衍生的问题却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,比如女性确实可能会因生育与工作偏离、与社会脱节,女性确实很难完全“抛家舍业”。


这些问题的改善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也不是一两个人能解决的事情,但却是每个时代、每个组织、每个人、每一天需要潜移默化慢慢塑造的事情。


也许社会无法一步跨越到完全解决上述问题的状态,但至少可以先进入到给女性一个好的环境,认同女性不会因生育繁衍,而导致工作胜任力与男性差距很大的状态。

3.女性社交范围更局限?

女性没有职场圈子拓展的需求吗?

在职场中有的女性会觉得自己社交圈子比较局限,相比男性,很难有比较大的人际关系网,从个性需求上讲,女性真的不喜欢交朋友吗?


从数据分析看,男女性希望别人陪伴的程度(乐群性),和参加社交场合的自在程度(自在性)都是差距不大的。
女性更需要归属,男性更需要关注

女性更在意成为某个团队中的一员,被团队认同(高归属),即我不在意大家是否注意到我,但我在这个团队中就好,我需要的是和大家在一起。


而男性更喜欢成为某个团队中最活跃、最瞩目的一员,喜欢被团队关注(高活跃),即我不在意大家是否认同我或者我一定要在哪个团队,但只要我在,我就要尽可能让每一个人注意到我。


所以单纯从个性上讲,男女对社交的内在需求和适应程度虽然相差不大的,但同样参加一个社交活动或在同一个团队中,男性的活跃度会让大家更容易记住他,也有利于男性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。


社会习俗对女性社交的束缚

这个观点在写的时候,斟酌了好久,在想如何表达才能又客观、又现实,突然觉得就引用电视剧《知否》里的一句台词吧。


“小公爷你身为男子,不明白做女子的苦处,我们不如男子,能付出代价,动辄就是身败名裂。”
虽然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封建的时代了,但这句台词背后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又进步了多少呢? 

4.女性工作中更容易靠外在形象?

不知道为什么,当一个女性既貌美又取得一定事业成功时,总会有一些“风言风语”。虽然,这种言论现在已经少了很多了,但却从未在“民间”消失。那究竟是谁这样觉得呢?这个“谁”仿佛无从考证,但我们可以从男女双方视角来分析。


男性可能想要掌握主导权而弱化女性


如果男性有这样的观点或认知,可能来源于男性个性中希望超越别人,一旦参与就力求获胜,不愿意落后别人(高好胜),喜欢持有质疑的态度看待问题,遇到问题或观点第一反应是否定(高批判),想要别人都听从自己的安排(高支配)。
这使得出现女性成功者时,男性想要找到一定的“借口”来解释或说服自己。


女性倾向保守看待实力而看低自己


 如果女性有这样的观点或认知,可能来源于女性个性中对自己能力的保守估计(低效能),这使得女性遇到事情,会觉得女性的力量有限。


截至本文,我们已经通过4篇文章,和大家辨析了10条有关男女性别的社会认知,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男女之间的区别。但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,人的个性构成又十分复杂,因此需要从精细的维度去研究分析个体,不能以偏概全。这样才能更全面、精准地评价人,才能更科学严谨地预测人的行为。

最后,送给大家一句话:
男女由于生理所赋予的差别也许是存在的,但由于心理所产生的高低却是不明显的。之所以有种种差别,更多是因为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角色期望而产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