禾思大咖说|如何选择人才测评工具

原创 夏勇军 禾思咨询 2021-08-19 08:00


没有选择会使人受限,而选择过多却使人困惑。

01为何要使用人才测评工具


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持续转型,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做出转变,以响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。这一转变与以往不同,并非只是思想、机制、资金的变化,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变化。


比如有的组织过去依靠客户关系取胜,而未来依靠专业方案取胜;
有的组织过去依靠低成本策略取胜,而未来要依靠强品牌策略取胜;
还有的组织过去依靠总部指令管辖,而未来要依靠充分授权和协作。

这些转变的成败,都取决于组织中的人。人能否胜任岗位要求?是否匹配转型要求?需要做出哪些改变?又该如何发生改变?这些问题纵然纷繁,但终究离不开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,那就是“人是什么样的?”


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,近十年以来,人才测评工作呈现出了兴欣向荣的发展事态。作为一家人才测评专业机构,由于经常回答客户关于测评工具选择的问题,因此总结此文以供各位读者参考。

02 测评工具的具体价值


人才测评工具的根本价值,在于有效配置人才资源,充分发挥或发展个人和组织的价值。围绕这一根本价值,结合组织的具体使用场景,测评工具有如下几种价值:
标准界定研究:通过标杆人才数据分析, 洞悉组织/岗位的人才标准
甄选匹配参考:通过对人的评价, 辅助挑选胜任或适合岗位的候选人
人才现状分析:通过对已有人才的评价, 了解组织当前人才基本状况
个人认知发展:基于测评的自我认知, 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和发展自我
团队诊断建设:基于团队测评结果分析, 诊断团队功能缺失和潜在冲突
识人能力内化:基于测评工具建立识人框架, 更好理解他人心理活动
破冰娱乐消遣:吸引人们注意, 提升一些专业工作的趣味性
另外,在个人的职业规划、专业选择、配偶选择方面,也可以使用测评工具来提升准确性,但也是上述主要价值的变式。


03 测评工具的“不可兼得”


要达成上述任何一种价值,最完美的测评工具,应该符合三个标准:
准确性:评估的信效度要高, 准确反应真实情况;
全面性:评估的内容要全面, 不遗漏重要的指标;
便捷性:评估的过程要便捷, 所费时间费用要低。


“世上没有双全法,不负如来不负卿”。这三个标准,没有任何一个测评工具、方法可以兼顾。
通过简便和低成本的方法, 即可得到全面评价的,往往不太准;
测的既全面、又准确的, 往往比较复杂, 时间费用成本比较高;
可以非常快速地进行精确的评价, 往往只能集中在少数指标上;
既全面、又准确且便捷的评价工具是不存在的。

 

fda3e39f55786a4f11c91c20b2f7badb


04  测评工具的选择标准


对于这个问题,最万能又什么都没有说的建议是:选择最适合的。


正因为所有选项都有其优势、又有不足,因此选择才会显得至关重要。那究竟什么才是适合的?根据使用场景的需要,可以对上述三方面的条件做适当的取舍:
如果是破冰或娱乐,只要便捷即可,准确性和全面性完全不用考虑;
如果有非常清晰而聚焦的评价目标,则只要便捷和准确即可,不需要很全面;
如果是人才初筛,只要全面和便捷,准确性可以适当折扣;
如果核心人才盘点, 则必须要全面精准地衡量,可以不用考虑成本;
除了考虑上述全面性、准确性、便捷性三方面的取舍外,在选择工具时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,但这一因素却不存在于工具本身,而是存在于测评工具之外,即:是否有科学系统的应用理论方法支撑?

由于测评本身并非是目的,而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,因此测评工具本身只是一种强化或辅助。所以要更好地达成目标,还需要关注的是:支撑使用工具达成目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否科学和系统。这里边有四个关键词:科学、系统、理论、方法。

首先谈科学:比如一个测评工具,不顾组织和岗位的差异,给出个人五星或三星的评价,标签这个人是个高潜或者低潜,其背后必然没有人岗匹配的基本思想,忽视了人类社会的分工和多样性。没有科学思想的基础,那么使用这种工具,也就必然会带来问题。

然后是系统: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要发挥优势而不是弥补短板,或者要扬长避短双管齐下,但这都是不够的,一个系统的发展策略,应该是要发挥优势、管理致命短板、聚焦重点和团队互补(对此感兴趣的可以参考《成长力觉醒》)。系统的理论和方法,是能够解释并解决问题以达到目标的完整保障,而不是零散的、新潮的概念。

第三是理论:理论是形而上的前提和假设,如果没有明确的理论来指导工具的使用,那么就无法应对各种场景和各种个体的特殊性。比如一个人的独特性是如何产生的?人是否完美无瑕?有些特质为什么在不同人群中差异巨大?个人的个性与行为是什么关系?这些位居于测评工具之上的理论,才是最后达成人才工作目的的关键指导。

第四是方法:有很多事情的因果关系并不是显而易见的,比如塑造一个领导班子,辅导一个优秀人才,盘点组织的高潜人才,在这些过程中,如何有效地使用测评工具,需要有科学、系统的理论指导下的,较为清晰的方法步骤才行,而不是测评工具一用效果立马自现。

一个有生命力的测评工具,并非只是因为全面、准确或便捷,而是有科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的内在灵魂。这种灵魂是应用测评工具于选拔、发展、盘点、团建等场景,达到相应目标的关键因素。


05  测评工具常见的误用场景


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实际应用中,存在由于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各种问题,如下列举其中常见的六种:
1.测评工具取代决策而非辅助决策:如果使用者过于相信测评结果的准确性,则会使用测评工具来取代用人决策,而非辅助决策。须知任何一个测评工具都不可能100%的准确,工具的价值在于从评估结构、行为解释、观察补充等角度,提升人们的决策质量,而非替代人们的决策。


2.减少对使用者的要求而不是赋能于使用者:人们可以会开车而不必会修车,可以会使用手机而不必自己能造手机,但却不可以只会看测评报告而不会洞察人才。如果对测评工具的使用,无法提升使用者的专业性,也是对工具的误用,最终必然不能更好地发展或发挥人才的价值。


3.不注重研究洞察岗位而只管评价人:有个企业给行政团队做了个测评,测评结果全部没有潜力,而实际上这个团队的行政支持工作做得很好,这就是属于典型的只知道做测评,却不知道洞察岗位的做法。我们讲“知事识人”,人和事的工作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,在测评以前,需要洞察岗位的关键要求,才能做到有的放矢。


4.作为验证管理者想法的证据:大部分测评工具的结果,最后都沦为了验证管理者想法的证据,而无法为管理者的想法补充新的信息。这种做法导致测评结果与管理者一致的,都认为测得准,而跟管理者想法不一致的,都认为是测不准,所以测和不测,没有价值。


5.应用目的与工具的匹配不当: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,好的东西贵,便宜的东西不好,又好又便宜的东西抢不到。如果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用一个工具来解决,那么就必然会牵强附会。比如在个性测验的众多工具中,DISC、PDP、MBTI这种基于类型理论的个性测验,用于沟通课程、自我认知、团队建设效果就非常好,但是如果用于招聘、盘点、晋升等的评估,则并没有太好的效果。


6.测评没有给本人的反馈:很多企业给员工做了测评,但并不告诉员工测评的结果,这种做法在当前依然普遍。之所以会如此,是因为这些企业对自己做的事情缺乏足够的底气来保持开放和透明。大部分测评者其实很希望得到反馈,尤其是可以帮助自己得到持续成长的反馈。这种情况在近两年已经有较大的转变,我们合作的非常多的优秀企业,都非常乐于安排专门的课程来帮助学员了解自己的测评结果,以求个人和组织更好的发展。

06 总结


信息时代最有价值的是信息,最没有价值的也是信息。其衡量标准,在于信息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价值:告诉你一件你已经知道的事情,比不告诉你这个事情更能节省你的时间和精力。

因此测评工具的选择,应当增加参与者和决策者不曾了解或了解不到的信息。比如其他相关方对被评价者有什么样的看法?或者被评价者的内在个性潜力会有哪些特点?或者被伪装起来的个人职业发展的脱轨因素有哪些?这些信息为人才工作的决策提供了新的信息,才能工作成果的准确和可靠。

而所有最终这些工作,都要依赖于人的意识和能力,而非工具本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