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禾思咨询 2021-03-12 16:21
1.
成长的挑战
55岁的李建国,在一家国企从事生产车间的设备管理,他在这家公司已经工作了近30年。但车间设备升级周期越来越短,很多设备的掌握越来越困难,现在车间主要靠年轻技术人员在主导,自己想学也不会,只期望平稳安全地干完最后几年退休。
45岁的张兰芳,在一家民营的制造企业任人力资源总监,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,老板不断对组织人效提出更高要求,人力资源部门被期望更好地促进公司业务的发展。老板经常嫌她工作推动慢,直接给下边同事安排工作,张兰芳感觉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没有价值,有强烈的中年危机感。
35岁的陈静,在一家外企做渠道管理的经理,她工作的关键一直是做好经销商的政策。但最近竞争对手为了抢占渠道,设置了更有吸引力的支持政策,原有的经销商纷纷提出更高要求,否则就威胁要“叛逃”去做竞品。即便现在她每个月都出差20天,跟区域的经销商反复沟通,但总感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经销商是不见兔子不撒鹰,再怎么请客吃饭也没有用。陈静感觉自己的工作已经无法继续干下去了。
25岁的何子涵,从名校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咨询公司,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几乎无法直接使用。有的前辈给他讲要加强客户意识,不断增强人际沟通能力;有的给他讲要严谨细致,追求完美,表现出专业顾问的职业范;还有的给他讲要学好英文,还有办公软件的操作,这是职业发展的基础……。面对这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劝诫,何子涵不知道该采信哪些,刚入职场就已经陷入了职业成长的迷茫。如果我们的时代有一个主题词,这个词语一定是“改变”。社会的发展,科技的进步,生活的提升,都在不断地重塑我们所处的环境。在这样不断改变的环境中,无论多大的年纪,多高的职位,多厚的收入,每一个职场人所面临的困惑,就像前面列举的四个例子,本质上都是发展自我以适应环境改变的挑战。
关于发展自我,有很多的著述:有提升项目管理能力的,有改善沟通影响技巧的,有教人怎么做企业管理的,还有传授问题分析方法的。这些书都很好,但它们大部分都在教人“怎么做”,帮助人们获得能力,而不是获得成长。实际上有的人一直在学习,虽然掌握了很多知识技能,但从未获得成长,他们有学习力,但并没有成长力。
很遗憾55岁的李建国没有持续学习新的技术,终将被后浪超越。45岁的张兰芳虽然学习了很多人力资源知识,但很明显她的成长没有跟上组织的期望;35岁的陈静面临环境的变化,思维模式却依旧停留在过去;25岁的何子涵学习能力很强,但这对澄清职业的迷茫同样没有帮助。
不幸的是,在过去十几年对数千名职场人员的面对面谈话和评估中,我发现绝大多数人,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长。总结他们未能成长的原因,主要有三个方面:
一是几乎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有什么独特的优势,有哪些致命的短板,自己的行为背后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。其结果就是对自己懵懵懂懂,不知所求,也不知所往。
二是很少思考工作的价值要求。领导要求做什么就关注什么,或者只做自己喜欢做的,回避自己讨厌做的。导致在工作岗位上最多只能胜任,无法做到优秀,更遑论表现卓越。
三是对如何成长知之甚少。他们所理解的学习成长无外乎“看书+听课”,并且经常以“激动”开始,以“不动”结尾,就算是持之以恒地补足了自己的短板,却发现自己并无卓尔不群之处,终究归于平庸。
2.
成长力觉醒
总结起来,这三种因素的缺失,导致了个人成长力的缺失。成长力是获取能力的能力,它不仅包含一个人如何学习成长的基本认识,更包含了对自我和环境的理解和洞察。成长力是对自己内在特点和优势的清晰认识,是对环境和角色的深刻理解、是对有效成长发展的原理方法的深入掌握。
一、成长力包括对自己内在特点和优势的清晰认识。人不是毫无感情的工具,并非老板要求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,我们就会放弃自己的个性和喜好,变成他们所期望的样子。我们周围有很多优秀的人才,虽然他们也有相似之处,但绝非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复制品。我们的成长需要以人为鉴,而不是要刻意地模仿他人,但模仿他人是大多数人在成长初期都经历过的学习方式。随着个人的更进一步发展,每个人都应该基于自己的独特性,发现自己独特的内在优势和需要。如果像邯郸学步一样一味地模仿他人,而不顾自己独特的内在优势和短板,最终不仅无法得到成长,甚至反而会扭曲自我。
我们不可能将自己复制成为马云、任正非,或者杰克韦尔奇这样的领导者,你甚至都不可能复制成为你所了解的任何一个人,你只能成为你自己。“成为你自己”的重点,不是任性妄为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而是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环境的要求,不断发展和提升自己。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,很多人无法基于对自我的准确认识,来清晰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,选择了根本不适合自己的错误跑道。就好比一只青蛙立志要学自由泳,它有令人钦佩的勇气,但很明显这种志向不会有任何结果,因为它选择了与自己优势特点完全不符的方向。提升成长力的第一个关键,就在于真正了解自己内在的思维模式、行为习惯、内在诉求,实际上我们并不如自己所认为的那样了解自己。
二、成长力包括对环境和角色的深刻理解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,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岗位,更不会有两个完全一样的职业生涯、人生境遇。身处不同行业、地域、组织和岗位,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有天壤之别,因此把工作做好的核心要求差异也很大。做好研究设计的工作,与做好客户服务的工作对人的要求不同;在市场化组织里带领一个业务团队,与在政府单位带领一个工作小组要求也不同。
别人对你的提问,通常值得深思;但他们给你的答案,往往并不正确。如果有人告诉你,优秀的销售是这样的,优秀的领导是那样的,这只是他个人经验的总结,对你并不一定适用。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,即使是我们奉为圭臬的数学理论,也可能只是在我们这个宇宙是有效。一个人是否能够履行自己的角色,不仅关乎我们对他人做出的承诺,也是我们自己内在意义感获得的源泉。提升成长力的第二个关键,就在于洞察自己所处的独特的环境,以及所(期望)承担的独特的角色要求。
三、成长力还包括对有效成长发展的原理方法的深入掌握。人们即便是清晰地认识了自己,也深刻地理解了环境和角色的要求,并不一定就能得到成长发展。有的人一谈到成长,马上就开始寻找并弥补自己的不足,最后拆东墙补西墙,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强。有的人会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,认为全世界都围着自己转,做事只满足自己的需求,而忽略了环境和角色的要求。还有的人天天看书,学了很多知识,但并没有转化为真正的能力,也无助于个人成长。
一个充分了解内在自己和外在环境的人,还需要掌握有效的原理和方法,才能兼容自我的需要和外在的需求。无论是人生抉择还是职业发展,选择和努力都很重要。错误选择之上正确的努力,和正确选择之上错误的努力,都只能事倍功半。如何选择和如何努力,就需要掌握有效成长的关键逻辑、原则和方法,这是提升成长力的第三个关键。